中心建设情况

 

 

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自2017年12月7日正式接到学院建设计划的立项通知以来,深入贯彻《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意见》(晋政发[2017]4号)和《忻州师范学院贯彻落实“1331工程”实施方案》(院党字[2017]32号)文件的精神,结合该中心建设的具体要求,在促进我院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提升我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方面做出了初步的努力。

一、推进情况

(一)明确建设目标,分工建设任务

围绕学院为中心提出的建设要求,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地逐步推进和深化各项工作,以研究方向为具体依托,实质性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通过协同研究,努力完成学院规定的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10篇CSSCI收录论文等科研任务;努力形成地方师范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师范生一体化实践教学机制、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平台。 中心下设的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开展的三项工作:一是教师教育方向团队进行的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二是学科教学方向团队围绕教育部强力推进的、以各类考试改革为突破的核心素养培育,以及学科教学改革研究。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团队,为基层学校实施心理援助,帮助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发校本心理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服务,并开展系列心理扶贫研究。与此同时,中心同步规划了2018年的建设任务,争取申报成功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篇左右等。

(二)建立管理制度,完善运行体系

中心建立了以研究方向为依托的项目管理制度,规定科研任务的完成以及社会服务项目的完成均以项目管理的形式推进。项目的完成周期以1年—2年为宜,项目的考核以1年为周期,以此推进中心有序、高效地运行。在此基础上,依托研究方向具体实施目标责任管理。

中心团队的日常运行体系依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术沙龙和以推进工作为核心的圆桌会议两种模式进行。学术沙龙是以解决实际面临的真问题为中心议题,全体参与成员全面、深入、充分地展开讨论,达成提升成员学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圆桌会议是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推进中心日常事务的管理与运行。

(三)借力多方资源,实现真正协同 教师教育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需要突破大学围墙,紧密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此,中心积极与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同类师范院校进行实质性协同;积极与地方教育部门、地方中小学、幼儿园协同。目前与忻州市教育局、原平市教育局等部门,与忻州市第四中学、忻州市长征小学、忻州市七一路小学、原平第七小学、原平东社联校等单位协同。2018年5月9年,中心在我院正式揭牌,随后选择首个基地学校——忻州四中挂牌,并陆续开展系列工作。

二、工作亮点

(一)教师教育实践性凸显

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自立项以来,明确“协同”的真正意义,重视“协同”的实际行动,注重“协同”的有形效果。已经在具体的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助力学科教学改革以及开展心理扶贫等工作方面,与首个基地学校做出了协同规划,在中心四年建设期内,三个方向将在具体协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完成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甚至学科建设的任务。总之,中心工作的开展,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与中小学、幼儿园相结合,教师职前-职后专业成长相协调等,充分凸显了教师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二)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均将乡村教师的培养纳入重点工作范畴。结合我院实际和中心发展规划,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计划作为中心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的一个生长点,具体探索乡村教师专业素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方向与途径等系列问题。

(三)乡村学校心理援助计划 对乡村学校的教育扶贫是当下精准扶贫的应有要义。结合我院长期以来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的宝贵经验,发挥中心心理学团队的专业作用,实施乡村学校心理援助计划。该计划具体包括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帮助培训心理咨询老师、帮助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工作。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学立场实质性开展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以心理学团队实质性推进大学与中小学的协同创新。

三、存在问题

(一)科研成果还有待积累、沉淀

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虽是正式立项成立的一个研究团队,但因为学术组织本身的松散性以及中心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等因素,中心更类似非正式组织,团队成员均为兼职人员,联系不够紧密。自中心成立以来,在服务实践基地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科学研究方面仍未有显著突破,除团队成员身兼数职的原因外,其中也受到科研成果的产生周期相对较长的影响。

(二)对我校教师教育实践的理论提升不足

中心开展工作至今,注重协同、服务基础教育,相对重视对基础教育实践问题的思考。例如,中心若干次学术沙龙讨论的均是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然而,教师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中心身处具有浓厚师范教育传统与实践经验的院校等实际,决定了中心工作内容中的很大一部分应该是研究我校教师教育实践,并促使我校教师教育实践理论化。在这一方面,中心目前做的工作还不够。

四、下一步建设计划

(一)牢记中心使命,加快科研工作进度

针对目前工作推进相对较慢的问题,下一步工作中,将牢记中心建设的使命,充分调动现有团队成员的积极性,积极吸纳有志于教师教育研究与服务的人才,努力争取人力、时间等多方资源的支持,尽可能地加快中心科研工作的推进进度。

(二)加强团队凝聚力与约束力建设

针对中心类似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为了提高未来工作的效率,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建设团队文化,以无形的成就动力促进有形工作的开展,加强团队凝聚力与约束力的建设。

(三)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

中心在推进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工作上,已经迈出了一步。未来,将在持续推进与基地学校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争取完成中心的科学研究任务。                          

2018年7月15日

 

关闭